离子注入(Ion Implantation)是半导体制造中的关键工艺之一,通过高能离子束轰击半导体材料,精确控制掺杂浓度和分布,从而调节材料的电学特性。以下是离子注入的主要作用及其应用:
1. 离子注入的核心作用
(1) 可控掺杂
将特定杂质(如硼B、磷P、砷As)注入硅衬底,形成P型或N型半导体,构建晶体管源/漏区、阱区等。
优势:相比扩散工艺,离子注入能精确控制掺杂浓度和深度(剂量可调至10¹¹~10¹⁶ ions/cm²,深度达纳米级)。
(2) 调节导电性能
通过掺杂改变材料的电阻率,例如:
高浓度注入:形成低电阻接触(如MOSFET的源/漏极)。
低浓度注入:调整阈值电压(Vth)或形成轻掺杂漏极(LDD)。
(3) 形成隔离结构
氧/氮离子注入:用于制备SOI(绝缘体上硅)衬底中的埋氧层(BOX)。
高能注入:实现器件间的电学隔离(如CMOS工艺中的阱隔离)。
(4) 材料改性
非电学应用:
增强材料硬度(如表面强化处理)。
改变光学特性(如硅中的氦离子注入可形成光波导)。
2. 离子注入在半导体制造中的典型应用
(1) CMOS晶体管制造
阱区注入(Well Implantation):形成P阱/N阱,隔离NMOS和PMOS。
阈值电压调整(Vth Adjustment):通过浅层注入调节晶体管开启电压。
源/漏极注入(Source/Drain Implantation):高剂量掺杂降低接触电阻。
(2) 先进工艺节点(FinFET、GAA)
超浅结(Ultra-Shallow Junction, USJ):3nm以下制程需极浅注入(<10nm),避免短沟道效应。
晕环注入(Halo Implantation):抑制漏致势垒降低(DIBL)。
(3) MEMS与传感器
压阻层注入:为MEMS压力传感器制造高灵敏度应变电阻。
绝缘层注入:在SOI-MEMS中定义可动结构。
(4) 功率器件与宽禁带半导体
SiC/GaN器件:通过离子注入形成P型区(SiC中Al注入)或终端保护结构。
3. 离子注入的关键参数
参数说明
离子种类 B⁺(P型)、P⁺/As⁺(N型)、O⁺/N⁺(隔离)等。
能量(KeV~MeV) 决定注入深度(低能:浅结;高能:深结或埋层)。
剂量(ions/cm²) 控制掺杂浓度(低剂量:轻掺杂;高剂量:重掺杂)。
角度倾斜注入 避免沟道效应(如FinFET中需多角度旋转注入)。
4. 离子注入的挑战与发展
(1) 工艺挑战
损伤修复:高能离子会破坏晶格,需退火(RTA)激活杂质并修复损伤。
超浅结控制:极低能量注入(<1KeV)需避免离子散射。
(2) 新技术方向
等离子体浸没注入(PLAD):适用于三维结构(如深孔掺杂)。
分子离子注入(如B₁₈H₂₂):提高注入效率,减少晶格损伤。
5. 总结
离子注入是半导体制造的基石工艺,其核心作用包括:
✅ 精确掺杂(构建PN结、调节电学性能)
✅ 材料改性(隔离、光学/机械特性调控)
✅ 支持先进器件(FinFET、MEMS、功率半导体)
随着制程微缩和第三代半导体(SiC/GaN)的兴起,离子注入技术持续向超浅结、低损伤、高均匀性方向发展,推动半导体性能的极限突破。